六堡茶歷來因其“祛濕祛暑,清熱驅痢”的養(yǎng)生功效,而作為嶺南民眾日常飲品。六堡茶之所以具有祛濕調腸胃的功效,與六堡茶茶樹生長的環(huán)境、制作工藝、倉儲陳化環(huán)境息息相關,且缺一不可,無法復制!
學術界大多認為,茶樹原產于滇、桂、黔相鄰的山區(qū),而廣西境內連綿山脈、水道縱橫,為茶葉傳播創(chuàng)造了地理優(yōu)勢。
作為我國近代高等茶學教育事業(yè)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陳椽先生認為,南方的皋蘆種是茶樹的原種。
《廣州記》(東晉·裴淵)載:“新平縣出皋蘆。皋蘆,茗之別名也。葉大而澀?!?/p>
《桐君錄》(六朝)載:“又南方有瓜蘆(皋蘆)木,亦似茗,至苦澀,取其葉做屑,……煮鹽人惟資此飲,而交廣最所重,客來先設,乃加以香茅輩?!?/p>
《南越志》(南朝·宋·沈懷遠)載:“龍川縣出皋蘆,葉似茗,味苦澀,土人為飲?!?/p>
《本草拾遺》(唐·陳藏器)載:“皋蘆葉,味苦平,作飲止渴除痰不睡,利水明目,出南海諸山,葉似茗而大,南人取作當茗,極重之。”
《茶經》(唐·陸羽)載:“瓜蘆(皋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p>
由以上古籍的記載中,不難發(fā)現(xiàn),“廣州”轄境相當于今廣東、廣西大部分地區(qū),皋蘆在當時就已經是嶺南民眾日常飲品,從“極重之”可以推斷,嶺南民眾把野生的皋蘆引種到住所附近。
此后有學者對其他古籍所述及的“皋蘆種”加以分析總結,從形狀、產地、當?shù)厮追Q、功效、口感、茶性、茶禮等方面作出推斷,春秋戰(zhàn)國時期,因為一系列的軍事、政治行動,秦人把先進的茶樹種植技術傳入嶺南,此后嶺南人民普遍利用皋蘆原種作為祛濕解乏的茶飲,并且還把野生皋蘆原種進行栽培馴化。
根據進化論發(fā)明者達爾文曾說過:“每一個物種,都有它的起源中心”。從茶樹體細胞的染色體數(shù)目都是15對(2N=30),它表明了世界上的茶樹不論是大葉種還是小葉種,同是一個起源中心。原始野生茶樹向現(xiàn)代栽培型茶樹生態(tài)結構的演化,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逐漸演化,其演化過程歷經了一個漸進式的演變過程,這種演化過程是受茶樹遺傳物種先期適應性自然選擇的方向演化(引自《豐富的古茶樹資源是世界茶樹原產地的最好證明》·陳杖洲陳培鈞)。廣西所處的地理位置,具備茶樹種植的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等良好的自然條件,茶樹得到了很好的傳播、繁衍、生長。
由于生長環(huán)境的關系,茶樹在長期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演化過程中,茶樹慢慢開始發(fā)生變化。位于亞熱帶氣候區(qū)的茶樹,慢慢地形成喜溫、喜濕的性狀,從而使最初的茶樹原種逐漸向兩極延伸、分化,最終使茶樹的種內發(fā)生變異,演變成了中、小葉品種的茶樹品種類型。在六堡茶產區(qū)發(fā)現(xiàn)的亞喬木型的六堡古樹就是最好的證明。
亞喬木型的六堡古茶樹
再有,《本草拾遺》(唐·陳藏器)有載:“皋蘆葉,味苦平,作飲止渴除痰不睡,利水明目……”,說明皋蘆與六堡茶一樣,具有顯著祛濕利水的作用。
不知在此是否可以大膽推測,皋蘆原種在六堡茶產區(qū)繁殖、演化,被所處環(huán)境條件的長期影響和茶樹的自然雜交作用下,慢慢進化為今日的中小葉種六堡茶樹,同時它卻保留皋蘆種與生俱來的霸道苦澀和祛濕功效。再后來,當?shù)孛癖妼⒘げ铇涞奶攸c通過工藝制作,使之成為嶺南民眾日常祛濕且品鑒價值高的茶飲品。
當然,這還需要更多前輩、學者的深挖和研究。小編才疏學淺,又非專業(yè)研究人士,相關六堡茶樹的描述與推測,只為“拋磚引玉”讓更多專業(yè)人士提供更多專業(yè)意見,參與到六堡茶茶樹的研究當中。
文章來源:中國茶網,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