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是著名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在漫長的時光流轉(zhuǎn)中留下了不計其數(shù)的民族瑰寶,更有著豐富多彩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武夷茶藝便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
武夷茶藝與武夷茶的興衰發(fā)展息息關聯(lián)。自漢唐始,武夷茶歷經(jīng)千年的發(fā)展與變遷,至清時武夷巖茶誕生,以其獨特的巖骨花香,名揚四海。與此同時,在繼承唐時煎茶、宋時點茶、明時泡茶的基礎上,于清代形成了一套完整富有雅趣且獨具魅力的武夷巖茶沖泡品飲藝術。
茶藝除了注重觀賞性,還應注重茶湯的質(zhì)量,也就是如何將茶的特點發(fā)揮至極致,這就要求茶藝師對茶的特性、季節(jié)特點、環(huán)境特點有所把握,在茶藝流程中也并非一成不變,用茶藝手法的微調(diào),減緩每一泡茶湯之間的落差,將茶之香、茶之味發(fā)揮到淋漓盡致。動作間不緊不慢,言語間不急不緩,神態(tài)間不慌不忙。
茶藝活動中的禮儀動作、手法要求規(guī)范適度。放下器物時要給人一種優(yōu)雅、含蓄、彬彬有禮的感覺。在操作時講究指法細膩、動作優(yōu)美,通過一定的禮節(jié)表達對賓客的尊敬,從而也體現(xiàn)了行禮者的修養(yǎng)。2021年,武夷茶藝正式入選南平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武夷學院是該項非遺首批傳習基地之一,我們一起來看看由武夷學院茶藝隊在傳統(tǒng)茶藝基礎上有所微調(diào)所詮釋的十八道武夷巖茶基礎茶藝。
第一道:焚香靜氣
即焚點一柱檀香,營造祥和肅穆的氛圍。古人常說: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茶是清靜之物,當然要求品茶者也要清靜而坐,才能品出茶的真神真韻。
第二道:葉嘉酬賓
出示茶葉給賓客觀賞。葉嘉出自宋代詩人蘇東坡的《葉嘉傳》,意為茶葉之嘉美。
第三道:活煮山泉
即用有焰無煙的火煮水 ,煮至初沸為宜 。中國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就是說泡茶水是至關重要的。
第四道:孟臣沐霖
孟臣是以擅長制作紫砂壺而聞名,后人為了紀念他,將上好的紫砂壺稱為“孟臣壺”,孟臣沐霖目的是提高壺溫。
第五道:烏龍入宮
將武夷巖茶投入壺內(nèi),由于武夷巖茶統(tǒng)稱為烏龍茶,因此稱之為烏龍入宮。紫砂壺喻為“宮”。
第六道:烏龍入海
沖泡武夷巖茶講究頭泡湯、二泡茶,將第一泡茶直接倒入茶海稱為烏龍入海。
第七道:懸壺高沖
武夷茶藝的沖泡技藝講究高沖水,低斟茶,通過懸壺高沖,使茶葉隨水翻滾,充分激發(fā)茶香,釋放茶味。也稱高山流水。
第八道:春風拂面
這時壺表層會有一層細致而均勻的泡沫,用壺蓋輕輕的刮去,稱為春風拂面,可使茶葉更為清凈。
第九道:重洗仙顏
第二次沖水,用開水澆淋茶壺表面,既可溫燙茶壺的表面,又可提高壺內(nèi)外溫度,讓茶葉香味充分釋放。重洗仙顏為武夷山一處摩崖石刻,借用于此可洗卻茶人凡塵之心。
第十道:若琛出浴
在中國的清代,江西景德鎮(zhèn)有位名叫若琛的燒瓷名匠,他燒出的白瓷杯小巧玲瓏,薄如蟬翼,色澤如玉,極其名貴,后人為了紀念他即把名貴的白瓷杯喻為若琛杯。那么若琛出浴即為溫燙茶杯。
第十一道: 玉液回壺
將茶壺底沿茶盤邊緣旋轉(zhuǎn)一圈,以刮去壺底之水,防其滴入杯中。
第十二道:關公巡城
斟茶時為了避免茶水濃淡不均應依次往各杯巡回而斟,被喻為關公巡城。
第十三道:韓信點兵
茶水剩少許后應依次往各杯點斟,稱為韓信點兵。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一是為了保持每杯茶水的濃淡均勻,第二則表示對品茗者的平等與尊敬。
第十四道:三龍護鼎
端杯有一定的端杯姿勢,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托住杯底,三根手指喻為三龍,茶杯如鼎,這樣握杯即穩(wěn)妥又高雅。
第十五道:喜聞幽香
聞香,感受其巖韻幽香。
第十六道:鑒賞三色
觀茶湯顏色,武夷巖茶素有“綠葉鑲紅邊”之名,茶湯清澈明亮,認真觀看茶水由杯外圈至內(nèi)圈的三種不同顏色。
第十七道:初品奇茗
品飲武夷巖茶時應小啜一口,讓茶水在口中翻滾,初飲時會感到有些濃苦,但多飲幾口便覺清新甘甜之感油然而生,這就是與眾不同的武夷巖韻。
第十八道:盡杯謝茶
喝盡杯中之茶,以謝茶人與大自然的恩典。
武夷茶藝,作為非遺瑰寶,聯(lián)結(jié)著武夷山精深的茶文化。在歷史的煙云里銘刻輝煌的過去,也在世代傳承下見證現(xiàn)在的精彩,更在歷久彌新中孕育著未來。
來源:武夷茶天下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