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里、湖岸邊、騎樓下、庭院中……
一方低矮方桌,
幾泡海堤茶,
三三兩兩圍坐一起,
熱水一沖,茶香彌漫,
頃刻間,倒出醬油水般的茶湯,
配著貢糖、餡餅、桔紅糕、花生糖、芝麻酥,
淺斟慢酌,呷茶話仙,
享受時光細碎、人間煙火,
這就是老廈門獨特的記憶——茶桌仔!
中秋國慶雙節(jié)期間,廈門有關部門舉辦了一場廈門市民文化節(jié)“萬人茶桌仔”活動。廈門博物館、海堤博物館、中山路口袋公園、鼓浪嶼龍頭路、惠和石文化園、廈門曠野非遺茶文化館及分布全市各個角落的公園支起一張張“茶桌仔”,吸引了廣大市民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體驗。
曾經的味道
廈門自古有“茶港”之稱,廈門人嗜茶,尤喜功夫茶。據周凱編纂的《廈門志·卷15·風俗記》(清道光年間(1821-1851年))記載,廈門人“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壺必曰孟公壺,杯必曰若深杯。茶也……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餉客,客必辨其色、香、味而細綴之,否則,相為笑,名曰功夫茶?!?/p>
由于市井百姓喝茶隨時隨地,隨意隨性,故產生了獨具特色的“茶桌仔(zǐ)”。一邊喝茶一邊話仙,成為老廈門人喜歡的休閑方式、生活習慣,更是廈門詩意情懷的真實寫照。
從清末民國初開始,廈門的“茶桌仔”與“講古場”就形成了非常特色的文化現象。那時候,從海口(“輪渡”一帶)到禾山,大街小巷,幾乎到處都布滿了“茶桌仔”,幾張低矮的小桌子,掌心大小的小茶壺、幾個茶杯,再加上若干茶點,一邊聽著講古,一邊就可以打發(fā)掉幾個時辰——談古論今、談生意、解決糾紛甚至是媒人說親,都離不了“茶桌仔”這個特有的場景。
時易境遷,伴隨著城市建設、時代變遷,街頭巷尾的“茶桌仔”已不多見。但“老茶客”記憶里的那份醇厚茶香和人情往來,卻不曾忘卻。偶爾在“老廈門”巷陌里尋到一兩家,在鬧市中安靜的一隅,與老街坊再泡上一壺茶“話仙”,就恍如回到了半個多世紀前的廈門。
重現煙火氣
一盞功夫茶,浸潤著廈門溫婉、從容的城市氣質;一方小茶桌,展現了廈門包容開放、熱情好客的城市性格。
近年來,有關部門率先在一些公園設置泡茶點,擺上一張張小茶桌,并免費提供茶具。開水等服務,于是闊別已久的“茶桌仔”便回歸到人們的生活中來。
據了解,截止8月底廈門已有25座公園設置了40多個“茶桌仔”泡茶點。一些單位、企業(yè)、社區(qū)積極響應,紛紛提供各種各樣的“茶桌仔”體驗服務。
鷺江老劇場文化公園
中山路局口街(林銘鴻 攝)
園博苑
在咖啡、奶茶、冷飲品牌云集的廈門,“茶桌仔”這一獨特的方式深深地吸引了眾多的年輕人、外國人,讓中國茶香飄神州、譽滿全球,讓中華傳統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惠和石文化園
曠野非遺茶文化館
一張張小茶桌,茶香氤氳,熱氣騰騰,呷茶話仙,愉人悅己,心情像花兒綻放?!安枳雷小被貧w,讓接地氣的茶文化再度回歸生活、重聚城市的煙火氣,把“老”文化做成廈門的一張“新”名片,使廈門更加柔和、秀美、親近。
海堤的擔當
“三種氣味印象最深:咸帶魚的腥味、腌蘿卜的醬油味以及路邊‘茶桌仔’海堤茶的香味,典型的老廈門肌膚之味?!崩喜枞肃崋⑽鍍A情地寫道。
“觀音頭”、“一枝春”、“三印水仙”……這些經典產品一直是市民茶生活的“必需品”,曾經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茶桌仔”上,成為廈門這座城市乃至海內外的一個靚麗符號。
作為廈門最早、最大的茶企業(yè)和市民喜愛的茶品牌,作為老百姓“口糧茶”的供應者,中茶海堤發(fā)揮央企主渠道責任,發(fā)揮自身的品牌、文化優(yōu)勢,堅持利用“茶桌仔”這種根植于民眾生活之中的飲茶方式,打造具有海堤特色、廈門味道的茶文化,倡導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為市民們親近茶生活、走進茶文化創(chuàng)造舒適與便捷,讓更多的人認識茶、愛上茶,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
廈門茶葉進出口公司總經理趙大川在中茶海堤博物館開幕儀式上致辭
廈門茶葉進出口公司總經理趙大川在中茶海堤博物館開幕儀式上強調說:“近年來,中茶海堤聚焦門店擴容與升級,致力于打造全新‘茶空間+’,讓消費者在家門口就能體驗茶文化、融入茶產業(yè)、了解茶科技?!?/p>
8月13日,位于中茶海堤濱北旗艦店的造全新茶空間+“海堤茶桌仔”正式對外開放,攜海堤茶即可免費體驗“茶桌仔”,門店提供茶位服務和免費熱水,新客還有0元套餐贈送。
據了解,今后中茶海堤還將舉辦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茶文化活動,努力把“茶桌仔”文化發(fā)揚光大,造福民眾!
來源:茶友集結號 編輯:茶友集結號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