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光貨,或圓、或方,作為宜興紫砂壺幾何形體造型的主要門類,是最為常見的壺藝形式,以輪廓周正、素雅端莊而著稱。在傳統(tǒng)的光貨造型藝術寶庫中,儲藏了很多完美的器形,而且“方匪一式,圓不一相”,匯集著歷代藝人的創(chuàng)造聰明。
明代最有聲望的時大彬,所制“六方壺”的身筒及壺嘴、壺把,都呈六方,而壺的口與蓋則是圓形,寓圓于方,敦實厚重。他的“鳳首印包壺”是包袱裹著的“官印”或“帥印”,為四方形壺體,壺之嘴和把分別塑為抽象的鳳頭、鳳尾,包袱之結化為壺蓋,布紋褶皺天然,制作技藝精巧,風騷高雅,韻致怡人。那是“走方入圓,方中求變”的典范。到清代,開創(chuàng)了壺藝新風。如陳鳴遠,是繼時大彬之后的紫砂大家,其創(chuàng)制的“四足壺”,構思之脫俗,造型之精美,無與倫比。
其后的一些文人介入,給紫砂壺光貨的發(fā)展帶來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極大地進步了砂壺的文化底蘊和書卷氣味。尤其是一些經(jīng)由精心構思的詩詞文賦鐫刻于壺體之后,其文學價值、賞識功能躍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例如清乾隆御題詩的“烹茶圖六方壺”、“描金山水方壺”;清嘉慶陳曼生所設計的“百納壺”,壺體上陶刻“勿輕短褐,其中有物,傾之活活”的行書壺銘;又如他的“井欄壺”,以古井的巖石井欄為造型,壺腹刻有“井養(yǎng)不窮,是以知汲古之功”的壺銘。
此外,黃玉麟的“方斗鋪砂壺”、馮桂林的“四方竹段壺”、范大生的“六方竹頂壺”、程壽珍的“掇球壺”、顧景舟的“石瓢壺”、徐漢棠的“開片四方壺”、呂堯臣的“絞泥天際壺”、李昌鴻的“竹簡竹具”、顧紹培的“天地方圓”等等。不同的造型,不同的特色,愈益彰顯歷代壺藝巨匠的藝術品位和卓越才華。
紫砂壺光貨包容了多種多樣的壺藝形象,以方壺為例,一般為正方、長方、扁方、六方、八方以及由此演變而來的藝術造型。方壺的造型特色和風格,都是線與面的巧妙組合與土壤的渾然配置,體現(xiàn)壺之形象美。直線、豎線、肩線、角線、底線都屬于方壺的線條范疇,而器形的中軸線、平衡線則是意象的線條。就裝飾而言,線條又有單線、復線、凹線、凸線、細線、粗線之分,富于變化。方壺的蓋口要求十分嚴格,必需同一吻合,任意轉換,是一種很見功力的造型藝術。
紫砂壺光貨的創(chuàng)作題材,不少是鑒戒器物的形象和文化元素。如井欄、柱礎、印章、玉石、秦權、鼎、樽、鐘、鼓等。
圖文:君點紫砂(訂閱號:紫砂壺茶葉茶具館)編輯整理于網(wǎng)絡,來源網(wǎng)絡。如因作品內(nèi)容、圖片問題,我們會及時更正。發(fā)布、回復的一切內(nèi)容作為分享、研討之用,內(nèi)容僅供參考,請茶友們多提寶貴建議。轉載請聯(lián)系我們授權并注明出處。君點紫砂感謝茶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