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寄情”是中國文人最喜歡的玩藝兒,莊周屈原已開端倪,他們筆下的大鵬腐鼠、香草美人即可見一斑。
發(fā)展到宋、元時期,出現(xiàn)了“詩畫結合”,所畫的“畫、字”自標新義,反映出當時畫家的詩情志氣。慢慢逐漸成為畫界的新品種—文人畫,風行一時,影響至今。
與文人畫一樣,文人壺也是紫砂陶藝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文人壺體現(xiàn)出強烈的個性色彩,繼文人壺的鼻祖陳曼生之后,又有瞿應紹、鄧奎、梅調(diào)鼎、朱堅等一批書畫家積極參與,不斷豐富文人壺的發(fā)展。
近代以來,書畫家吳昌碩、于右任、黃賓虹、唐云、朱屺瞻等也紛紛與紫砂藝人合作,參與紫砂陶藝的創(chuàng)作,推動以紫砂為載體的與傳統(tǒng)藝術的多元融合。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清華大學楊永善教授感嘆地說:“紫砂陶藝實際上是熱衷文化的藝人與熱愛工藝的文人共同創(chuàng)造的?!?/p>
而文人壺對紫砂壺的影響:
從喝水到飲茶是一次飛躍,表明了生活方式的進步;從飲茶到品茶享受,又是一次飛躍,表明了文化生活的介入。紫砂茶壺的出現(xiàn)和流行正迎合了這個趨勢。在紫砂壺發(fā)展的過程中,歷代文人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這種作用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
1、文人的賞玩——中國士大夫把飲茶視為雅事,茶葉、水、茶具都非常講究。
唐人陸羽《茶經(jīng)》中對各種茶盞的評判,為文人對茶具的追求提供了依據(jù)。蘇東坡嗜茶成癖,“磚爐石銚行相隨”,將這些沉重之物隨身攜帶,簡直到了癡迷的程度。東坡居士到宜興一帶看見古樸無華的紫砂,自然愛不釋手,相傳親自設計了提梁壺。以后從元代高士孫道明到明代金沙寺老僧,從明代大儒陳眉公到清代畫家陳鴻壽,無不嗜茗飲而更喜砂壺。文人的喜好追求,對紫砂的風行起了推波助瀾作用。
2、文人的指導——明清的詩人、畫家有不少直接指導藝人創(chuàng)作砂壺。
相傳時大彬善制大壺,聽了王時敏、王鑒的意見,制作小壺,更易把玩。清末大收藏家吳大邀名師黃玉麟到家中做壺并提出想法,提高了黃玉麟砂壺的品位。清代金石家兼畫家陳鴻壽(曼生)對砂壺制作的指導更具體,設計了曼生十八式,并親自題詠,使楊彭年的壺藝到了新的境界。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這些優(yōu)秀作品,都記錄了文人在壺藝制作中的指導作用。
3、文人的制作——文人直接參與紫砂壺制作。
明代末年嘉興人項石損為名書家,雖不是陶業(yè)中人,但親自動手制壺,所制砂壺形質樸而雅,出手不凡,非普通藝人可及。近現(xiàn)代畫家、書家、金石家在砂壺上題詠繪畫后再由藝人刻制的很普遍,有不少文人則是自己鐫刻,因藝術修養(yǎng)深厚,自然韻味十足,文人氣息濃厚。
紫砂壺的胎泥、造型、鐫刻、印鑒和傳統(tǒng)文化、審美意識、傳統(tǒng)生活方式幾乎是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其文化價值也正是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吸收各種文化養(yǎng)分積累而成的。
紫砂壺有商品壺、工藝壺之分,商品壺有細貨、粗貨之分,工藝壺有工藝品壺、特藝品壺、藝術品之分,工藝品壺應按藝人的成就、作品的藝術價值來言。
文人的參與,提高了紫砂藝術的身價,歷來紫砂壺對社會有影響,吸引了不少文人,已步入高層次文化人收藏、欣賞的殿堂,它不僅保值、增值并體現(xiàn)了社會發(fā)展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地位,同時也包含了紫砂壺藝的文化、文物的價值,名人佳作不僅”價埒金玉,而且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