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瓢壺是茗壺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造型,以智欲其剛、行欲其方、剛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精髓,蘊精氣神韻于一身,歷來被視為壺之智者。
石瓢以骨肉亭勻者為美,崇骨力、厭肥腫;慕簡潔,惡重飾。除整體形制有幾點平行之要求外,其流、蓋、身筒、鈕、把、足亦是自得章法。
石瓢的特征,壺身呈梯形,最美的造型應該為按一定比例的幾何形體,參考如下:壺口直徑為壺底直徑的一半,壺嘴中線與壺面的梯形線為平行線,壺把轉折到壺下腹的線與梯形線又為平行線,這樣的比例走勢應該說恰倒好處。
石瓢的嘴
石瓢壺嘴稱作直流暗接嘴,長短粗細比例恰當,胥出自然,絲毫不能相差,從嘴頭至壺身逐漸加粗,從嘴面到流體的邊緣線的角度要清晰明朗,干凈利落,如有楞角、菱角的處理皆為面貌萎靡之下策,不可取也。
由嘴平面到流的暗接根部之前端三分之一處(至壺1厘米左右)應成直線,如此則能顯秀,隨后應漸漸舒展放開,看起來又呈喇叭形,這也是視力錯覺造成的美感。與壺身的連接,由壺身引出,若樹之新枝,渾然天生,好象是從壺體上長出來的感覺。嘴的角度恰到好處,流嘴面應當平而挺,內孔要圓,壺嘴出水口處內徑最小,越往里越大,這樣出水流暢有力,不易涎水。
石瓢的蓋
整體要求蓋面平而挺。蓋雖然為平蓋,但不是平如水面,實質上是中部高周圍低。中間與邊沿大多是一毫米左右的差距,粗看平整致極,細視略有高低,最忌中間顯隆起狀。
蓋之關鍵還在于蓋面到蓋沿的線條過度,必須呈自上而下之緩緩走勢,如此則能顯出一個壓字,這就是技術處理可讓眼睛的審美習慣有個變化。蓋板線厚薄正好,線要圓、潤,下邊要與口結合嚴密,上邊與蓋面的交接既要和順又要突出蓋板線的圓整有勁。
石瓢的身筒
石瓢壺的體形是以兩條拋物線結合而成,一條是從口到底的轉角處,一條是底中心至底的轉角處。兩條拋物線略有不同,但結合要恰到好處,感覺剛中有柔,和順有勁。
身筒外觀整體形制為幾何三角形(也有叫“人字形”的),此形由上而下,即口沿至下部之過渡尤其關鍵。自口沿到下部的三分之二處為直線,切忌太鼓、虛肥,愈挺愈佳,此為石瓢之骨力所在,應顯硬骨凌霄之意。
底部到壺墻的線條應為:自底部中心往外走勢,線條上拋走成有上托之感,宛若平掌曲指,盡顯壺之托力,此曲折處系石瓢含肉所在。
萬物陰陽需調和,無肉則虛虧,有肉則含力。若如此,壺身上下,則圓直相接,流暢和諧。加上蓋往下之壓力,二力相遇自然也就產(chǎn)生了張力,如此壺遂飽含氣度。
石瓢的鈕
鈕(依壺型不同也有稱“的子”的),壺之制高點,力巧能撥千斤,有定神之功。蓋上的鈕(橋梁)是最關鍵之處,以橋形鈕為主,不同陶品也有所變化。橋形鈕的高矮跨度都要有符合比例的形,變化較大。橋中央為最狹處,慢慢向兩面延伸至蓋,特別是與蓋的結合處要形成橢圓形,但又不是整個的,而只是個三分之二的橢圓。
橋與蓋的交接處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顯,其內孔與蓋的結合處緩轉勻稱,內孔也是三分之二個橢圓,與橋形成呼應。橋的兩側對稱,處理手法難度較大,頗顯作者功力。
鈕孔勿高,高則顯得突兀。鈕之兩端要求若隱若現(xiàn),給人以遐想。若干要素處理得當,則剛柔互濟,壺自有神。
石瓢的把
壺把要求與嘴對稱,與流同理,壺把之銜接及整體形態(tài)以壺身為基礎,根據(jù)壺身的體形,確定壺把的硬和軟,關鍵地方就是壺把的三角處理。
壺把應依身筒而生,非強接于壺之上,不欠不贅,不張揚、不委頓;且流把呼應,如此壺便現(xiàn)筋。把內把外都是三角形線條,和順流利,把手的橫斷面外圓內平似圓頭三角形,把握使用方便舒適。
石瓢的足
石瓢的壺底部三足稱圍棋足,型為圍棋子。足與底面結合清晰利落,三足位置呈等邊三角形,要求勻稱不偏不倚,使整體統(tǒng)一,這樣才顯示出壺的神韻十足。目前,也有部分石瓢改用傳統(tǒng)的圈形足。
石瓢之款式千變萬化,各種款式又各有講究,雖綠肥紅瘦,但大的要領不出轍。曼生曾于彭年之壺上刻“不肥而堅,是以永年”,是石瓢壺永遠之精髓所在。如上所述,一把壺若有了生機,有了氣,有了神,有了筋骨,骨肉亭勻自是不言自顯了。而一把壺的外在形制之美,又總能熨貼我們心靈深處的某種懷想。
石瓢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有以下幾個原因:
①簡潔實用。這是實用美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有些茗壺雖然巧妙、精美。但過于繁瑣,使得束之高閣,只能夠用來欣賞,喪失了使用功能,這樣的款型是無法流行的。而石瓢簡潔、實用,本身就是很重要的審美要素。
②質樸典雅。質樸是與簡單相合,但典雅卻并非簡單所能達到。只有將簡單的成分加以巧妙地組合方能點石成金,形成雅趣。
③剛勁中富于柔美。這也是石瓢最大的特色,同時也是受壺友歡迎的最重要原因。剛柔相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把好的壺款是干百年來眾人智慧的結晶,是美的集中體現(xiàn)。石瓢壺經(jīng)多人改良,很多石瓢的器型是以人名命名。可細分為“彭年石瓢、子冶石瓢、石梅石瓢、景舟石瓢、漢棠石瓢”等,此外“冰紋石瓢、大矮石瓢、六方石瓢、錦囊石瓢、高石瓢”皆發(fā)軔于此,但最終萬海歸宗,同出一源,即為《曼生》所創(chuàng)十八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