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吐槽普洱茶不好賣的文章,說的比較有意思同時也非常貼近現實。文章的作者吐槽當下大多數茶商,都是茶葉一大堆,現金流非常匱乏。一年有好幾個月需要拆東墻補西墻。同時也是最重要一點,現在茶商們的銷售模式,即便是上了規(guī)模的茶企,也都在一片一片的賣茶葉。簡單總結一下就是,做茶都是按噸來的,但賣茶得按克(一片茶357克)走,茶商們的日子已經到了非常艱難的地步。
對于茶葉按克賣這個情況,現在的確不容樂觀。以前但凡有點規(guī)模的茶企,根本不做零售,賺錢少不說,還容易產生交易糾紛,投入與產區(qū)根本不成比例?,F如今,即便是賣一片茶只有幾元錢的利潤,這個生意都要做。這一點,即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幾個大品牌也是如此,不信你隨便找哪家的旗艦店,反正現在家家都在搞直播帶貨,你隨便詢問幾款產品,帶貨主播們的態(tài)度不要太積極。而這一切的背后,就是大家日子都不好過。
茶行業(yè)最頭疼的地方在于所有信息都是非常滯后的,如果一個茶企他的銷售開始遇到困境,他往往會采用很多遮掩的辦法。比如左手倒右手啊,又比如讓經銷商走賬通過線上等等。就拿某企業(yè)來說,有段時間他每個月的線上銷售額都在千萬以上,如果這個交易額在把線下實體店的配貨算上,這家生意不要太好。后來也是經過多方打聽我才知道,他就是把線下的配貨放到了線上,經銷商拍下來一些產品,廠商實際發(fā)的則是線下實體店的配貨。這種玩法就極具迷惑性,讓本來并不太好的生意變得紅紅火火,關鍵不是一家在這么做,許多家都這么搞。這就造成了一種假象,讓很多人以為是自己的生意不夠好,其他品牌的生意都不錯。茶商之間互相影響,結果大家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現在因為收藏市場連續(xù)出問題,本來可以用來周轉資金的二級市場不給力,大家才開始意識到現金流匱乏的嚴重性。于是乎許多茶企也都放下身段,開啟了以克為單位的零售賣茶生活。
茶企做零售,靠著品牌影響力以及口碑,大概率能賺回員工的工資以及水電費,但最好的情況也就是不賠本。但這終究不是長久的辦法,尤其是茶企都在按克賣了,下面的經銷商的艱難可想而知,嚴重點說,這種方式就是在慢性死亡的道路上,留給茶企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文:天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