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茶,號稱帶動第二次普洱茶產業(yè)的第一功臣,有人愛其山野氣韻,有人敬其百年樹齡,在帶有商業(yè)意義的茶山祭祀活動中,動輒千年樹齡的“茶王茶祖茶神樹”更是屢見不鮮,連帶著勐庫大雪山和鎮(zhèn)沅千家寨中的野生大茶樹也成了古樹茶宣傳時最好的案例。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茶品所用原料真的是包裝上的“千年古茶樹”嗎?茶山民族神話與古籍中記載的茶崇拜,和如今茶行業(yè)濫觴的古樹茶又是什么關系?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古茶樹的定義問題。
先古時期的茶崇拜
早在農耕文明前期,布朗族、德昂族等藏緬語系族群,已經(jīng)認識到食用茶樹的鮮葉能夠解渴、回甜(源自茶葉里含有氨基酸、糖分等成分),如今這種生食習慣在一些古老茶山民族的飲食中依然能看到,比如基諾族就有將鮮嫩茶葉搓揉后拌入黃果葉、辣椒、大蒜、酸筍、酸螞蟻、白生等調料使用的“涼拌茶”,再比如拉祜族的糟茶,布朗族的酸茶等等。
在與野生種茶樹的長期相處和親密接觸中,茶山地區(qū)的原始先民逐漸發(fā)現(xiàn)了茶葉的藥理作用,并將這種既能食用,又能解除病痛的長壽植物奉為“神”,由此開始以古老的茶樹為原始崇拜對象,尊稱其為茶樹之母、茶祖,這就是最早的“茶崇拜”。
茶神話在這些民族的古籍中也屢見不鮮,布朗族古經(jīng)文《奔悶》中就提到了茶祖帕哎冷的遺訓:給你們牛馬怕遭災死光,給你們財寶怕用完吃光,那就給你們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茶樹??;德昂族的創(chuàng)世神話《達古達楞格萊標》也提到,是始祖茶樹創(chuàng)造了日月和萬物,并以102片茶葉化作人形,大地上才有了生靈。
而崇拜多神,供奉“厄莎”(拉祜族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女神和守護神),信奉萬物有靈的拉祜族,由于日常生活和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山林,更是敬天愛林,始終在最原始的狀態(tài)下與自然和諧共生。
除此之外,佤族的《新谷頌詞》、哈尼族的創(chuàng)世傳說中,也都記錄著各族祖先們與茶的接觸和生活,這樣純粹的茶崇拜,讓布朗、勐庫、景邁等地擁有了如今全云南保存最完整,生態(tài)最好的古茶樹與古茶園,也是人們與茶樹長期相處下萌生的一種羈絆與聯(lián)系。
看到這里,我們不禁要問:茶樹自古有之,但神話與古籍中的記載的茶王茶祖,和如今普洱茶行業(yè)在拍賣與售賣中所說的“茶王樹”,“茶后”等古茶樹是一回事嗎?其實并不是這樣的,我們從樹齡定義和樹種差異這兩大方面去聊聊這個問題。
云南茶樹種植存在斷代史
我們先來看古茶樹的樹齡定義問題,此前有觀點認為100年到300年的茶只能算“大樹”,只有三百年以上的大茶樹,才有資格稱為“古樹”,而從古茶樹現(xiàn)存特征與真實云南茶樹栽培史來看,以百年為基準認定,才是比較合理的。
云南茶樹的大規(guī)模種植可追溯到明清時期,明初洪武年間,明朝大將藍玉、傅友德和沐英等人率大軍平定云南后,大力推行移民政策,此后百年,數(shù)以萬計的漢人帶著種茶制茶的技術進入云南的各大茶山,比如與易武等茶山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石屏縣,就是主要由移民構成的城鎮(zhèn)。
清朝乾隆年間,清政府繼續(xù)推進移民,云南茶區(qū)陸續(xù)興旺,誕生了古六大茶山,清朝貢茶,茶馬古道等輝煌茶歷史,茶樹種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巔峰時期,僅倚邦一地的茶園就多達兩萬畝。
后來,內憂外患的清政府國力衰微,無暇顧及邊境,云南茶區(qū)戰(zhàn)亂頻繁,民不聊生,長達兩個世紀的貢茶史都被迫終止,歷史悠久的茶山古鎮(zhèn)屢遭火災,茶樹的種植栽培也陷入停頓。
清末民初之際,倚邦衰落后,易武接過了振興六大茶山的重任,涌現(xiàn)出了宋聘號,福元昌號、同慶號等著名茶號,普洱茶的生產銷售趨于活躍,在全國性的實業(yè)興國風潮中,茶樹再次得到了大量種植,然而好景也不長,太平洋戰(zhàn)爭后日本入侵緬甸,云南邊境屢遭轟炸,茶業(yè)停頓,茶山荒廢,茶園縮減。
直到新中國成立后,茶樹種植才逐步恢復,因此,如今存活下來的古茶樹,除了少量由茶山先民連續(xù)種植數(shù)千年的古茶園遺存外,大部分都為明清時期所種植,兩次大規(guī)模種植茶樹,時間上相差近百年,從植株形態(tài)與茶葉口感上較易區(qū)分,也符合現(xiàn)實情況。
野生型與栽培型茶樹的差異
此外,古茶樹還有一個本質特征——喬木,也即“由根部發(fā)生獨立的主干,樹干和樹冠有明顯區(qū)分,樹高6米至數(shù)十米的木本植物”,而喬木又可進一步細分為四個等級,即樹高6~10米的小喬,樹高11~20米的中喬,樹高21~30米的大喬,以及樹高31米以上的偉喬。
要注意的是,古茶樹生長緩慢,密度較大,因此在高度上遠不如同年份的普通喬木,多為小喬,景邁山甚至還有很多6米以下的百年古茶樹,可稱為亞喬,這些古樹茶雖然個頭不高,但活力驚人,往往能自成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鏈,不需要施肥打藥,也無懼病蟲害,最讓人贊嘆的,是它們動輒上百年的漫長樹齡。
在陸離看來,百年為基也暗合國人的長壽定義,百年為一個紀年,大多數(shù)動植物的一生也不過百年,因此對于百年以上的長生物種,人是有潛在的崇拜心理的,這也是先古時期出現(xiàn)茶崇拜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與其他樹種的對比也是如此,大多數(shù)中小葉種茶樹栽種5年后就能采摘,20年后即是豐產期,80年后則進入衰老期,壽命都在百年以內,而云南大葉種喬木的樹齡則可輕松達到上百年,數(shù)千年的也不算罕見,在眾多山茶種品系(Camellia Assamica),也是獨一無二的“長生種”。
2011年,西雙版納州頒布《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古茶樹保護條例實施辦法》中,正式把古樹茶的樹齡認定劃為一百年,百年古樹成為了業(yè)界的主流看法,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樹齡越高,不代表產出的茶葉品質越高,還與產區(qū)、氣候、環(huán)境,以及樹種差異有關。
這也引出了茶樹大家族在樹種上的兩大類型——野生型與栽培型,其中野生種茶樹在勐庫大雪山和鎮(zhèn)沅千家寨的野生古茶園多有分布,但這種茶的葉片和茶果都是野生的,刺激性很大,不僅口感很烈,而且大多具有毒性,和商品古樹茶不是一個概念,不建議飲用。
既然野生種不能喝,那如今茶山上那些可以喝的“野生茶”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就在于人為馴化,布朗族,哈尼族等民族就世代傳承著“將野茶馴化成家茶”的秘方,相傳這種方法是將野生種的枝干全部砍斷,之后一直火焚三年,并將燒盡后的草木灰制成灰肥,施在茶樹的根部,等到這棵茶樹發(fā)芽后就完成初步馴化了。
從演化歷程來看,這些野生種大茶樹,需要先演化成“過渡型茶樹”,再經(jīng)過漫長的馴化,才能逐漸演化成栽培型茶樹,依靠著這種樸素的辦法,勤勞的茶山先民們馴化了數(shù)以萬計的野生茶樹,這才有了各座茶山上的萬畝古茶園,才有了如今茶農們賴以為生的茶樹資源。
這種茶樹(以栽培型茶樹為主,過渡型茶樹現(xiàn)存數(shù)量極其稀少),經(jīng)過了古人千百年來的馴化,做出的茶口感濃郁,有一股很強烈的山野氣韻,也是茶企和茶商做“野生茶”的主力方向。
而說到野生茶,有的茶友可能在一些中老期茶的包裝上見過這個字眼,經(jīng)常與之一起出現(xiàn)的,還有老樹茶、喬木大樹、千年喬木茶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在不同時代背景下,行業(yè)內對樹齡較長的茶樹的一種宣傳,它們如今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古樹茶。
下篇文章,我們就從泛濫的1988老班章和90年代冰島野生茶說開,聊聊最真實的古樹茶發(fā)展歷程。
來源:陸離茶寮,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