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醒神藥物到大眾國飲,古人對茶葉的認知都經歷了哪些轉變?
茶友網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一頭大象-普洱茶

從醒神藥物到大眾國飲,古人對茶葉的認知都經歷了哪些轉變?

“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贏嚨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肮偶痘茨献?修務訓》的這句記載,道明了先民曾飽受疾病、毒、外傷之苦,而尋找各種藥物就成了當務之急。

而作為一種功能強大,方便易得的植物,茶葉雖然在很早就是古人療傷益體的一味草藥,不過與如今的國飲地位還相差甚遠,這其中都經歷了哪些變遷?

功能強大的茶藥

在茶的藥用功能上,古人的認識是逐漸深入的,最出名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傳說,就介紹了先民是怎么認識的掌握茶的解毒功能的。

而茶葉更直觀的作用是醒神,華佗《食經》把茶的功能描述為明目、輕身、少臥、益思等等,這些其實都是茶葉中的咖啡堿,對人體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大腦、腦干和脊髓等部位的興奮作用。

此外,拉祜族、彝族等茶山民族也世代流傳著用搗碎茶葉擠汁止血療傷的“茶療方”,這是因為茶葉含有的酚類、醇類、醛類物質能殺菌,而茶葉芳香物質里的酸類化合物又有抑制炎癥,促進傷口愈合的作用。


而茶從“食用”到“藥用”之間的一個明顯標志,就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明確將“茶”列為一種“藥”,而非“食物”。

(注:《神農本草經》的版本眾多,先后有蔡邕、吳普等人所著版本,但沒有完全按照“三品分類法”描述藥物性質,后經陶弘景整理編著為《神農本草經集注》,一直沿用至明代,才被李時珍所定的新體例取代。)

《神農本草經集注》記載:“苦菜,味苦寒,主五藏邪氣,厭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臥,輕身耐老。”這里所說的“苦菜”就是茶,也是《神農本草經》的上品藥材。

有益身心的國飲

陶弘景是一個虔誠的道教徒,他對茶葉的重視程度,除了說明茶的藥理作用已經被納入中醫(yī)學研究的領域外,更反映了在中國南北朝時期,古人們對死亡的畏懼,與中國道教中的養(yǎng)生文化。

實際上自遠古時期,中國“鬼神當?shù)溃L生不老”的神仙思想,以及為神仙思想服務的服食習俗就已經產生并流行,有大量的實例和歷史教訓都證明了這點。

從描述商周時期的《封神》,到戰(zhàn)國時期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乃至一統(tǒng)七國的秦始皇都曾派“方士”入海尋找長生不老藥,而漢高祖劉邦是楚國人,“信巫鬼,重淫祀”的楚風鄉(xiāng)俗更是根深蒂固。


之后的漢武帝雖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他選出的董仲舒卻是一個帶有濃厚“方士”色彩的儒生,導致這種鬼神信仰的風氣一直延續(xù)到唐朝,在中國整整盛行了近2500年。

古代封建道教養(yǎng)生術強調“服食藥餌,羽化登仙”,而金石類的“金丹”被看做長生不老的重要條件,于是煉丹術就風靡歷代統(tǒng)治階層,從東漢到盛行至隋唐,而茶只是調理身體健康的“草木類”。

然而,服食“金丹”等金石藥物費用高昂,只有帝王貴族、巨商富賈階層才能享用,平民百姓用以養(yǎng)生的,其實是價格實惠的”草木類“藥材。

其中茶就占據(jù)了平民飲食習俗的很大一部分,當時除原有的云南,四川茶區(qū)外,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浙江,江蘇等地區(qū)都在辟園種茶。

茶葉產量增加,地方飲茶風俗興盛,江南部分地區(qū)就有茶粥、茶飲,甚至還出現(xiàn)過“坐客競下飲、比屋皆飲之”的飲茶盛況。

更嚴重的是,很多煉出的“金丹”重金屬嚴重超標,長期服用只會在痛苦中死去,唐太宗、憲宗、穆宗、敬宗、武宗等6位皇帝的死就與“金丹”直接相關。

面對諸多教訓,癡迷于長生的權貴人士才逐漸認清了現(xiàn)實,由此,原本就在普羅大眾流行的茶,慢慢在所有社會階層中風靡,還出現(xiàn)了大量功效記載。


早在東漢時期,醫(yī)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說“茶治便膿血甚效”,認為茶葉可以治療痢疾,改善腸道功能。后來《壺居士食忌》和陶弘景的《雜錄》都認為食茶也可以“成仙”。

而隨著茶葉的不斷普及,人們最關注的還是茶葉的提神效果,《神農食經》稱“茶茗久飲,令人有力悅志”;張揖的《廣雅》認為茶“其飲醒酒,令人不眠”,久而久之,茶葉還有了“不夜侯”的雅稱。

自此,喝茶已經成為了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的國飲,但此時的茶葉形式,主要還是加入各種佐料和蔬菜的“湯菜類雜食”,與今日主流的清飲差別甚大。

而對飲茶形式作出重大調整與貢獻的,正是我們熟悉的那位茶圣——陸羽。下篇專題文章,讓我們來聊聊《茶經》。

來源:陸離茶寮,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